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長嶺祠修建竣工



貳、長嶺祠修建竣工


一九九三年十月,長嶺祠管理委員會名譽會長簡在乾通知修建完工並將擇期落成。同年十一月廿八日,耀廷再率「簡仰軒公祭祀公業」族親代表,盛霖、朝卿、明德、義雄五人二度返回書洋田治村主持長嶺祠修建落成祭祖大典。


十一月廿九日一早上山,先探訪溪邊仰軒公之墳地,再祭拜一溪之隔位於山腰之義祖張進興公之墓。


義祖張進興公佳城



長嶺仰軒公祖妣佳城


中午抵達書洋農會結算提清存款後,先往張教大宗祠參拜。



大宗祠牌位

適逢台灣桃園簡盛義等一派代表,乃同往渠捐助落成的德潤中學校舍參觀。順道再訪盈科堂後即直奔長嶺祠,但見全新的一座祠堂牆屋躍入眼簾,色澤鮮明,據稱是"整建"而不是當初建議的"翻修"。舊有雕樑畫柱則一絲不存,十分可惜!



整建後長嶺祠


長嶺祠前院新圍牆左右各留有一個約一米直徑的圓洞、祠後則建一水池,據言乃因長嶺祠地處「毛蟹穴」之緣故也。


新長嶺祠


是日夜晚安排借宿於田治村鄉親家。田治村舍大多是土牆木板隔層隔間的兩層樓建築,樓梯設於室外牆邊,上樓接凸出建築線外的木板走廊,下方就成了「亭仔腳」。樓上房外走廊兩個轉角處都放一尿桶,方便夜晚方便用,日間再挑去施肥。只是整晚被陣陣尿味侵襲而難以入眠。


田治村居


村舍不見洗澡地方,熱水是儲於大灶邊的磚造水缸裡,應是利用大灶餘火作保溫。樹枝幹直插立地做為臉盆架,人就可以站立漱洗,冷水則用水桶挑在身旁備用。

廁所是在屋後大茅草房中挖一個三四米直徑大坑,上架兩根長木棍,兩棍子中間留有約十五公分距離。如廁人需使用走平衡槓功夫踏上雙棍。問題是,身懸糞坑之巔、四周則無可攀之物、人卻需要原地迴旋過來,可是腳邊槓子上又是一坨坨「未投準」的"物",真是一場驚險萬分的蹲廁經驗。茅廁入口無門帘之類遮掩,在坑邊地上則放有一裝滿一支支寬約一公分、長約五六十公分竹蓖的竹畚箕,本疑惑其存在用途、經俯瞰坑中情境之後方才恍然大悟:如廁人還必需是隨手帶上槓子、依次折成ㄧ斷斷做「刮淨」用,否則就會「很麻煩」喔。

當晚,長嶺祠各執事齊聚吾借宿之廳堂閒聊,至深夜仍毫無歸意。乃提前與之結算工程款,待交付結清款項後竟立時走得不剩一人,但卻無一人願意主動蓋章簽收開立收據。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卅日(民國82年癸酉十月十七日),田治全村各戶均自備牲醴果品、樁米蒸糕、做粿、麻薯,挑至長嶺祠堂參拜。野台戲班鑼鼓喧天,實長嶺之一大盛事也。族人祭畢,除挑回自家祭品外均點一盞油燈提於手上返家。問之,則「添丁(燈)」也。


宗祠祭拜提燈返家

落成祭祖完畢,一行即刻下山。約於下午三時趕抵龍岩,祭拜開閩始祖會益公墓及簡氏家廟(會益公祠),五時許離開龍岩。


龍岩(洪源)會益公祖墳


回程本欲經南靖到廈門住宿,開車師傅卻誤闖「博平嶺」,一行人迷途於山頂上,回頭不見來時路,又深怕耗光油電,乃駐車靜候,一時伸手不見五指。偶爾才有卡車經過,卻都不敢稍停即呼嘯而逝。好不容易再見有來車下,大夥乃全下車站於路中強行攔下,方才問得路況。待摸黑下得山來,竟然又從張教大宗祠門前而過,經書洋卻開進梅林,已經是將近深夜十一時矣。一時恍然,原來剛才迷途翻越之山嶺者應即是長嶺,而所歷經之路,則正是當年德潤公連夜背負先祖遺骨返回張教之翻版也。

此時之梅林街上,空寂無人,走完大街才看得橋頭一盞昏黃燈光,竟是一家店面,經搬光他冰櫥內剩料、重起爐火,才幸得用晚餐。

本來今晚應回抵廈門,但路經南靖山城已是凌晨十二時半,於是去試敲開南靖賓館的大鐵門,因而在南靖多待了一宿,感受山城的安祥寧靜。隔日,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日即直奔廈門高崎機場搭機經香港返回台灣。

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三百年首次謁祖紀行


第三章 謁祖紀行

壹、遷台三百年首次回鄉紀實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三日,「簡仰軒公祭祀公業」第二屆主任委員二十世裔孫簡耀廷,率派下族親代表共十人,首度赴彰州南靖尋根祭祖。並決議提撥壹萬美元公業基金供長嶺祠之修繕費用。


一行經香港轉機,於當日午後二時許抵達廈門。長嶺族親代表簡在乾等人接機陪同雇車,經彰州市區於下午五時卅分許抵達「山城」南靖,宿南靖賓館。


當晚於賓館內由台灣來人做東,席開三桌,首嘗號稱當地名餐。然竟是羌、蛇、田雞、山豬、「石絳」之類的山產。看當地鄉親台辦官員們個個大啖盡興,台灣一桌則皆難以下箸。


夜晚的南靖街上,路燈昏暗,人車稀少。往來腳踏車沿路鈴鈴聲響,或偶有卡車鳴笛疾駛而過,隨即回歸寂靜,宛如四十年代幼時的的基隆市街情景,熟悉得佇立許久,不忍移步。


突然,賓館隔壁屋內傳來如雷般歌唱聲,響徹原本寧靜的空間。循跡而往,原來是一家卡拉OK店。昏暗中入店坐定,翻開點歌本盡然全部是台灣版歌曲,在「淡水暮色」的背景影片中還看到了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飄揚的畫面。


點唱完「港都夜雨」後,竟有台商前來致意。原來竟是同住基隆安一路的鄰居,還是同行吾弟耀明昔日同行舊識,正值在此地經營成衣廠。


翌日,長嶺派來一輛小卡車,載有人員及鋤頭畚箕等工具到賓館相候。八時許,一行人雇用南靖小型公車(小巴),在小卡車前導下,往長嶺山上出發。沿途山路泥濘,公車數度深陷,端賴卡車上族親之填路推車才得前進。


十一時許,車過書洋約二百公尺即到達田治村前路口。村長及族親率書洋中小學之鼓隊與學生早列隊等候多時,前端大紅布條由竹竿高撐,上書「熱烈歡迎台灣鄉親」。


接受鳴炮獻花後,在鼓隊前導下徒步走向長嶺下之田治村。距村口百多公尺泥石道路兩旁站滿手揮竹圈紙花的學生,一路高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後來才被告之,是書洋中小學特地停課出來列隊歡迎。


書洋田治村口土樓

進村後,則是老少村民集結圍觀。一行直接循田埂小路拾級而上,在串串鞭炮的引導下,直抵位於山腰處之「長嶺祠」。


田治村據稱今屬下洋,地處長嶺山下。村口左右各有一座土樓,左邊為方形,右邊則是大圓形建築,各有三四層之格局,仍住滿居民。村內民房則錯落而建,斜坡以上大多是梯田。長嶺祠就座落在梯田之最高地點,貼山壁而建。


走進長嶺祠,在半塌的圍牆上排了十幾個各種顏色全新的塑膠臉盆和毛巾,長嶺祠內早已豬羊牲醴齊備,配上滿供桌的素果及自製糕仔麻薯等祭品。


「長嶺祠」類似四合院建築,惟前後院及左右廂房之縱深均約只有三米,樑柱板壁膠黑脫落,早已失修多年。正前方圍牆也只賸半截。


經轉回到外頭半堵圍牆上,就各人的新臉盆打水洗手後,隨即返回前院,捻香祭告仰軒公暨簡氏歷代公祖媽太。祠外放起「土砲」(約二十公分長四公分直徑的鐵管中到進黑火藥後,管口用木塞敲緊,再由下端小洞插進砲芯,後柄插於地上或抓在手上點燃。)聲響震撼山谷。

長嶺"土鋼炮"


祭祀禮成後,下至村內一戶人家門前空地與親族會餐。行前雖曾告知接待單位村內每分支族親可派出一人代表參加用餐,沒想到出席的人數竟然可能是每戶都派了人,席開十八桌,上下跨越達六、七家的曬穀場空間辦桌,熱鬧非凡。 長嶺辦桌是抬出來各戶人家的八仙桌椅,每人還帶來自家的杯盤碗筷與會。每道菜則是人站在屋外矮灶(平常應是煮豬菜用的。)上用大剷大鍋子烹炒。

席間曾詢問陪席鄉人:在村中何處可有「三蓋埔」之地點?均答稱未曾聽過。待渠轉詢一約七旬長者後,老人家遙指山下村口說:該處因是村口三叉路口平地,兒時地名即稱之為「三角埔」,如今早已不名,故年輕一輩均不知也。一時恍然大悟,台灣先祖口述唐山老家地址竟皆已口誤矣,但亦證實吾家確出自於此地無疑。據老者指說村內房舍自清以降並無變異,則我家兄弟三人真的重又回到三百年前的老家了!


餐後下至村口,前老者趨前指認腳駐處正是「三角埔」。身旁一裹腳老嫗緊緊抓住吾手顫聲說:恁台灣也知道三角埔啊!兩人眼眶中不禁泛起一絲淚光。


辭別田治,轉往書洋農會存款,將修建長嶺祠預定金額分成十張存單帶回台灣。囑咐田治鄉親成立長嶺祠修建管理委員會後,依整修之進度回報文件照片,再寄回存單供渠等提領支付工程款。而此趟祭祖費用含:祭品、會餐、學生紀念品代金,鄉親則開出近台幣一萬元(約人民幣四萬元)之帳單。念起先祖父簡烏公曾言:除非有些家產積蓄否則切勿輕言回鄉祭祖。回顧此趟「回鄉人反請家鄉人」的特殊經驗,也獲得了確切的印證。當必是「衣錦」才敢「返鄉」的道理吧。

隨後驅車至張教大宗祠,祭拜南靖始祖德潤公。回程經坎下,謁三世祖宗鑑公之盈科堂祠。

宗鑑公盈科堂


崇一公水中祖墳

 
並專程往崇一公墓地,見如鄉親所言已被四周田畝侵佔,只剩一塊石碑且浸泡於窪地水中,地形則一如吾家譜錄所載:但見遠方山下一「倒地金鉤」,只見潺潺溪水迎面流入,卻不見溪水流出。乃拜託隨行台辦協助疏導田地水道以免墳墓淹沒,另交付鄉親辦理整修,依實報支經費。
當晚返回廈門,隔日飛往成都。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五日上午自成都市區出發,於十一時卅分許一行人抵達簡陽市。進市區唯一幹道路幅頗寬闊,兩旁樓房店面均為新建築物,可謂欣欣向榮。突見一警車從一拱門內駛出,乃趨前一探,原來是新馬路旁的整排新大樓把舊住宅隔離圍住,內圍仍然是泥土小路和矮房居家村落,人們則利用外圍新樓房一樓預留的拱門進出。

在簡陽市台辦的指引,我們在巷子裡茶樓找到一位曾當過舊政府中學教師的老者,才得能藉由他的口述及確認下,拜謁西漢簡雍公之墳地舊址。簡擁公之墳地在今簡陽市中一小巷弄底,緊鄰沱江岸邊。如今已成為一家工廠的門前空地,只留有一株大樹為證,據說此樹乃唐朝一位大將途經簡陽時特地祭公手稙於此且史有記載者。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六日上午,特地參訪成都武侯祠,前殿分祀諸葛孔明、關羽及張飛,後殿則是劉備墳墓。在前後殿之間右廂第一位,我們瞻仰到簡雍公的真人塑像。

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南靖至台灣

貳、南靖至台灣
德潤公為洪源九世裔孫至南靖開基,後世子孫又奉為始祖,長嶺祠門聯上聯「九世開基為一世」即是謂也。


始祖德潤公(1332-1411)謚四先生號居敬,上杭洪源人氏,生于大元寧宗元年。自幼天性敏悟,博通經史,文墨過人。大元至政元年,德潤公廿五歲時,遊學四方,偶至漳州府南靖縣永豐里梅林村阪上(今名下阪),見三面瀕水一面倚山,為山明水秀之地,且對外交通閉塞,不受兵荒馬亂的世局叨擾,因此暫居阪上,教授生徒。吾公學問淵深,品性溫厚,設教不出兩年,即名揚四里,廣受村人尊重。


是日,有江西贛州府興國縣三寮村曾茂廷巡官,因避風雨借宿書館數日,見公逢人處事謙恭有禮。曾巡官鑽研地理勘輿之學,臨別時,乃擇位於阪上對面山,梅林九龍埔後山,形如走馬攀鞍踏凳一吉穴贈之,以酬吾公盛情款待。曾巡官抬眼逡巡四野,再三叮囑德潤公:緣法若至,西南十里張窖一地可以開基。


張窖(後稱張教,今名長教),地處南靖縣西北山區,四面環山,縱橫十餘里。時村內有一戶殷實人家,名張進興(後尊稱為義祖),亦是德厚之人。張家獨生一子夭故無嗣,媳婦劉十姐氏,因欲從事翁姑,不肯他適,義祖感其孝行,願將媳婦招一才智雙全之士,以成其志。


一日,德潤公偕生徒遊賞長教,義祖素聞德潤公,寬弘大度,敏悟過人,遂特意設宴款待並留宿數日。德潤公遍覽長教風光,見山川娟秀沃土膏壤,且居民善良純樸,心中頗有開闢土寧之志。
公返阪上後,義祖立即托媒說意,懇求德潤公入贅張家。德潤公以張、簡門戶兩存,日後子孫張簡兩姓共嗣而答應入贅。


大明洪武四年,吾祖德潤公在南靖縣張窖入籍,承張、簡兩姓,為永豊里九甲里里長至九年,抽充興化府平海衛莆禧,善千戶所軍一名。自此,義祖張進興視之若子,德潤公亦待之如父。


家室既定,於是德潤公重回永定上杭縣,遷其曾祖六世祖宇遠公骨骸回南靖,葬於曾巡官所贈言之梅林九龍埔後山,形如走馬攀鞍踏凳吉穴,坐癸向丁。傳言:上杭族人本不允公遷葬祖上遺骨之議,經曉之以興盛簡氏一脈大義之後,族人僅允公移遷其曾祖六世祖宇遠公兩祖妣其中一骨骸回南靖。公乃潛易六世祖宇遠公與祖妣之具名骨甕上蓋後,連夜背負骨骸回南靖梅林而遂所願。


後因劉氏堅持所傳冠張隱簡,致德潤公終日鬱鬱寡歡。張義祖乃將養女盧氏再配吾祖德潤公以傳簡裔。閩南張簡共姓,即源自於此。


長教原居有張、邱、鄭、王、牛、黃、陳等姓,德潤公入籍肇基後生八子,是為當時相當著名之南靖八大房。他姓則或衰微或外遷,使得簡姓遂成為長教主姓,至今仍為簡姓家族之祖居地。


傳至四世,裔孫即擁有雄厚財力,乃建長教「大宗祠」,今之當地政府明列為重點保護古蹟。七世設置祭祀田業,抽立三年祭田種子,祭田坐落梅林阪上,載租貳拾石存為張教大宗祠遂年祭掃,本宗支第一次立有祭田(現稱祭祀公業)即由此開始。自此,大宗祠香祀不滅,馨香萬年。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三日暨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廿九日台灣基隆南靖長嶺系二十世耀廷率台灣樹林「簡仰軒公祭祀公業」族親代表兩度專程大宗祠祭祖。



長教大宗祠


首謁大宗祠堂


德潤公入籍張家後,承張、簡兩姓,配劉、盧兩祖妣,劉氏生三子,盧氏生五子,兩人共生八子。除長房貴甫公絕嗣外,其他七大房子孫繁衍,樹大分枝,也均分立派系。

本房系承第七房曰貴智公,屬坎下(廈)派二世祖,共生四子。本房系承長房宗鑑公。

三世祖宗鑑公通曉地理,遷居坎下設「盈科堂」宗祠,無娶妻,由宗瓊公第三子惟淵公給于過養。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三日暨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廿九日台灣基隆南靖長嶺系二十世耀廷率台灣樹林「簡仰軒公祭祀公業」族親代表兩度專程祭祖。

四世惟淵公,單生一子,名崇信。惟淵公生下崇信公後,年僅二十歲即不幸亡故。祖妣謝氏改嫁,時崇信公僅一歲,全賴宗叔祖惟榮公撫養成人。

五世祖崇信公生二子,本房系承二房萬通公。

六世祖萬通公生四子。本房系承歟房世鑾公。

七世祖世鑾公生三子。本房系承長房月池公。

八世祖月池公生二子。本房系承長房仰軒公。

九世祖仰軒公生五子。本房系承五房崇一公。

九世祖仰軒公,自原住坎下遷居本縣田治甲開基並創立長嶺祠,後世香祀俱入長嶺祠。附聯一首,「九世開基為一世垂世萬年祖德,坎廈流傳過嶺廈清廈瑞世弘開」。可見九世祖仰軒公之雄心大志仍不忘其根本也。




整修前之長嶺祠


原長嶺祠川堂透視


十世祖(長嶺二世)崇一公。單生一子名宜在。

十一世祖(長嶺三世)宜在公。生十子。本房系承五房朝能公。

十二世祖(長嶺四世)朝能公,生五子。

自此十三世後裔,紛紛渡海來台,創造事業。


為懷念其根本,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十日由十二世嗣孫三房良祥公、五房良校(朝能)公、八房良濬公派下共設「簡仰軒祭祀公業」於台灣台北縣樹林鎮埤內(今稱備內),設立祭田,於每年歲末農曆十二月初一日召集派下嗣孫結算田租並遙祭仰軒公暨我簡氏歷代公祖媽太,以表孝思。



300年長嶺祠首次祭祖

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洪源承芳撰譜

第二章 洪源承芳撰譜

本篇係以本宗洪源裔孫承芳所撰「洪源家譜」所載,加以重修、整編。本章分二段,第一段敘述自洪縓開基至南靖開基過程,第二段敘述自南靖開基至移居來台過程

壹、洪源至南靖

始祖會益公謚萬五郎,生于宋微宗政和五年,江西新喻人氏,單生一子名中和(留贛),原住江西省寧化府知貴縣石壁里。政和年間,遊來福建省南創州(今建寧府),教授生徒。宋孝宗乾道二年,遷往河州上杭縣藍路口定居,兼督築城越。


始祖會益公,定居於上杭縣藍路口後,再生三子,長曰驅、次曰異、三曰驟。其中次子異公與三子驟公遷往廣東居住,成為後來廣東沿海簡姓主流。本宗承驅公是為二世祖。
二世祖驅公謚千五郎,單生一子致德公。


三世祖致德公遷居上杭縣轄地太平里洪源村,葬會益公於洪源並建簡會益大宗祠(又稱惠宗祠),尊奉會益公為始祖,此乃洪源始祖之由來。

上杭會益公祖墳


會益公宗祠正廳


三世祖致德公謚小一郎。單生一子名永同。

四世祖永同公謚小四郎。單生一子名宣。

五世祖宣公謚十六郎。單生一子名宇遠。

六世祖宇遠公謚二十六郎號坪士。單生一子名長源。

七世祖長源公謚四九郎。單生一子名開華。

八世祖開華公謚六七郎。生六子名公甫、德甫、智甫、德潤、明甫、郎甫。自始祖會益公至八世祖開華公均單傳,是故有「七世單傳八世開」之諺語為後代引為趣談。


八世祖開華公生有六子,第四大房德潤公,後至南靖開基,是為南靖始祖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閩南簡姓的演進


第二篇 分支、演進過程

分支演變過程可分兩章來探討,第一章探討自雍公至洪源始祖會益公。第二章則探討自洪源始祖會益以至移居台灣過程。



第一章 雍公至洪源

成都武侯祠簡雍公塑像



第一篇裡我們已經知道,簡姓源自姬姓,創始於簡師父。只因春秋至三國時代間之斷層,無資料可考。加上地理環境及傳統導引,後從均尊稱簡雍為簡姓始祖。其實應稱雍公為「開蜀始祖」則較為正確。

雍公本是范陽涿郡人,隨劉先主(劉備)入蜀後受賜地遷入牛靴賴之西南(成都之東今簡陽市),子孫相當繁盛,數十里內別無異姓,時其地即以簡為地名。隋朝初置為簡州。
姓史載:南北朝末,雍公第十世後裔簡湢,見局勢混亂乃潔身避難,不願從仕而隱居,嘗有詩曰「明良每相遇,吾生何不辰。」可見其志也。傳至第十五世簡熙(簡湢直系後裔),於唐元和年間,因四川節度使劉闢作亂,乃以「亂邦不居」舉家遷移江西,此為簡姓首次入贛開基始祖。大順二年簡熙長孫簡轍又回四川故居定居。

北宋淳化五年,雍公第二十三世裔孫簡元音,宦遊江西,因李順在四川作亂,兵荒馬亂,刀兵四起,道路阻隔而不得歸,乃定居於袁州以東二十里的中欄峽。此為二次入贛開基。

此外本宗家譜「洪源承芳撰譜」載:
乾隆三十七年,歲次壬辰年,得族人之賈于蜀者錄寄『日貞公派下伯菇公手輯世係(系)』一本謂,簡氏自雍公始,子孫居蜀,至唐進士慶遠公,夫人黃氏生二子,長曰國鳴號元音,次曰國齊,雍公二十一世孫也。元音夫人黎氏生三子,長曰韶,次曰護,三曰武。宋淳化年間因宦遊卜居臨江新喻縣(屬江西省)而諸簡系自此分焉。

伯菇公,西川重慶人,順治辛卯科舉人,職芳員外吏部,文選司中兩任江南學使。自敘,日智公往臨江入籍麻城,兄第三人因江巾亂,復偕入川,日智公名子富居下埧,日弘公名子榮,入榮縣,云,自雍公來已四十一世也。

以上兩篇對照,可看出簡姓有兩次入贛記載。第一次於唐元和年間,因李順作亂入贛,第二次係,宋淳化五年,簡姓後裔,宦遊江西也因戰亂而歸不得而開袁州我姓望族。姓史所載時間人物雖與本宗譜相同,只是簡元音之世輩卻相差兩世。

姓史載:南宋乾道二年,新喻簡氏的簡會益,自江西遊來福建,教授生徒,定居於汀州上杭的藍路口,成為簡姓入閩的第一位始祖。簡會益三傳到簡致德,遷居上杭大平里洪源村,成為簡姓洪源一系的開基祖,這一系以後成為福建簡姓主流。此段記載,與本宗「洪源承芳撰譜」所載相符。

本宗「洪源承芳撰譜」記載有關會益始祖,全文如左:
自我始祖會益公,原係江西省寧化府知貴縣石壁里人氏,只生一子中和公,即遊來福建南創州(今建寧府)教授生徒,至宋孝宗乾道二年(丙戌)又詣河州上杭縣藍路口居住,僉(兼)督築城越。至三世致德公又卜遷於上杭太平里洪源村坪隔口居住(時所轄地方未分),是洪源開基之始祖。


經對照前文記載後,可確認:本宗係承二次入贛,自雍公起二十一世元音公無誤也。但自元音公至會益公中間世輩並無載明。

茲再回溯順治年間日貞公派下伯菇公手輯家譜載明,其乃為吾宗慶遠公後裔,其祖自江西臨江入籍麻城,自敘其乃自雍公起第四十一世,住臨江也有二十世。如據此推論,伯菇公應係元音公之後裔無誤。

今試以時間來推論,元音公係唐末元和年間人,會益公乃是宋徽宗年間出生,中間相差三佰年左右。而宋徽宗至清朝順治也其間也相差三佰年左右共約六百年。依伯菇公自敘自臨江起二十世論計算,每一世輩約為二十五年至三十年。如以每世輩平均二十七年計算,則會益公應係自雍公起三十二世左右,這點似乎可以肯定。


開閩始祖會益公墓碑

樹林簡仰軒祭祀公會代表龍岩祭拜會益公祖墳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卅日南靖長嶺系二十世裔孫台灣基隆耀廷率族親五人代表台灣樹林「簡仰軒公祭祀公業」至洪源會益公祠暨墳前祭祖。
本段世輩問題,民國七十年間曾有本宗簡金水先生修譜,載有會益公為二十五世一段。如以時間推論,元音公(唐元和二年)係二十一世與會益公(宋徽宗)相差三佰年左右,三佰年相差四世似乎不太可能。但以目前均無資料可考而言,簡金水宗長所載此段,可留待日後考證之參考。

本宗「洪源承芳撰譜」所載,奉簡雍公為簡姓始祖,奉會益為洪源始祖。雖會益公以前資料殘缺,然自會益公以後之宗譜則記載完整。

另有一說,本宗係自四川而江西後永定至洪源。此乃上杭屬縣,永定屬府,是故上杭係屬永定所轄地也。洪源村今則名龍岩。


福建龍岩會益公"簡氏宗祠"



會益公祠正廳(祠堂則徵為小學校)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簡姓始祖探討


第三章 簡姓的始祖



本宗永定『洪源承芳所撰譜錄』記載:「晉大夫狐鞠居,食邑於續,謚曰簡伯,子孫因以為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
宋代鄭樵通志云:「晉大夫狐鞠居,號續簡伯,為簡氏。」
由是,部分宗普即書曰「簡姓開宗始祖狐鞠居」。


然有本宗南靖系十九世嗣孫添壽考證:
廣東簡竹居夫子編著之『粵東簡氏大同譜姓族考』記載:簡氏之族,春秋時周大夫簡師甫之後也,為周同姓焉。


『湖南長沙譜錄』云:簡本周后稷之裔也。史記云:黃帝的裔孫名帝嚳,其元妃生棄,號稱后稷,姓姬氏,堯時封於邰(今陜西武功縣),周人之先祖也。


由是,而認為我族始祖是簡師父(註:父,甫,同為名號的敬詞,二字意思相同)者,總其論述如下:


甲、 康熙字典列載,晉有狐氏代為卿大夫。因此狐鞠居應為狐氏,食邑於續,或享「簡伯」之爵位(周封建官級分為,公、侯、伯、子、男等五級)。

乙、 據春秋左傳云:晉政爭,狐鞠居受狐射姑教唆,暗殺陽處父死亡被判死刑。譜錄記載「謚曰簡伯」,進而「子孫因以為焉」之說即有疑慮。因賜謚之制度創始於周朝,周書云:周公旦-太公望,為開嗣王業討伐殷紂於牧野之中,終葬制謚。生前功勳行為紀錄死後封賜以為「謚」,用以揚善警惡。

丙、 春秋大事表爵姓云:狐鞠居祖先起源是犬戎族,亦曰犬戎,又曰戎狄。

丁、 春秋時代,魯僖公二十四年,即東周襄王在位(西元前六三六年)被母弟謀害患難避居鄭國。王使周大夫簡師父往晉告難曰:「不穀不德,得罪於母弟之寵子帶,鄙在鄭地汜,敢告叔父」。因晉與周同姓,禮曰:天子同姓,稱謂叔父。王使師父往告亦因簡氏與周同姓之故而不使他族之人告也。於是晉侯出兵勤王,翌年四月助襄王殺帶於隰城而復國。

戊、 上述考證資料經提供中央國史館,委任笙簧君復考認定無誤。姓史上無記載人物之先後,固難以論其序。然依事件年代言,簡師父事蹟較之狐鞠居事早十一年,則可證師父在前已為簡氏矣。

由上論述考證,應可明證吾族開源始祖乃簡師父無誤。


粵東簡氏大同譜載『周大夫簡師父係畿內人,後遷涿郡,則范陽也』。漢志:涿郡,范陽縣,屬幽州,古燕國城,三國魏時,同其地改曰范陽郡(今北平)涿縣(今河北省屬)。簡師父(甫)後人由范陽開簡族,自此生息於中原、勃盛於四川、繁衍於江西、播遷於粵、閩、湘、台至全國及海內外各地。


閩台絕大多數簡姓後裔,奉三國時代簡雍為簡姓始祖。
簡雍字憲和,范陽涿郡人,本姓耿因音訛改簡姓,生於東漢末昌列帝,三國時從劉先主(劉備),從事中郎,往來使命,先主圍成都時,簡雍入城說服劉璋歸順,立下大功。
簡雍公性情簡傲跌宕,滑譏諷諫,劉備見其精通經書,諫弛酒禁,片言悟君,乃拜為昭德將軍。

簡雍由范陽入川後,定居於成都以東十九公里,牛靴賴之西南,子孫繁盛,涿郡族人亦紛紛來歸遂成一大族群,數十里內別無異姓,即以簡為地名。因以至隋朝初置簡州,後改名簡陽縣(今四川省簡陽市)。
成都簡陽市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五日台灣基隆南靖長嶺系二十世耀廷率台灣樹林「簡仰軒公祭祀公業」族親十數人至簡陽尋根謁祖,得當地一老教師之指引而尋獲市中巷內,雍公葬於沱江邊之墓址,惜今已成為一工廠之門前空地,惟留有相傳昔唐將途經祭拜時手植之樹為證。
簡陽市簡雍公墓園原址

南北朝時,簡雍後裔遷出四川到江西,再由江西入居福建、廣東至台灣,這一支簡姓是目前閩台地區絕大多數簡姓之宗族(本宗即為其中一支)。


簡雍與春秋時代相差六佰年以上,要說簡雍為簡姓始祖,似乎有點牽強。閩台地區簡姓族人之奉簡雍為始祖其可能推論如後:
(一)資料保存不易:漢以前無紙張而或以竹簡或其他物代之紀錄。惟均易腐朽、遺失、損壞傳承不易。六佰年來大都均以傳述家譜來代替之。

(二)地理環境:由河北省南遷者較為少數,已知由河北南遷者,僅一山公在五代後梁時因捐人作亂避難南遷入粵東。哲嗣文會公登後漢進士魁首賜狀元及第,南海盛系於焉肇始,後進越南。

(三)觀念、傳統:一般傳統上,族人每遷移另地開基。其後來循跡匯集聚居之族人共後代子孫為感念創基者之艱辛功勞,均奉之為始祖。


顯然,簡雍公之被奉為簡姓始祖,是有它基本道理的。而目前閩台區絕大多數簡姓,均源自四川,奉簡雍為始祖也就順理成章了。

至此總論,簡姓源於姬姓,始於簡師父,而後簡伯,再至簡雍較為正確。

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

姓氏的演進

第二章 姓氏的演進

中國姓氏制度乃始自黃帝而確立於秦漢時代,三代以前,姓氏分別為用。


姓表血統而示女系,氏表功勳而示男系。故女子稱姓,男子稱氏。諸如,伯姬、季姬、孟姜、叔姜等都是最早出現的著姓。


史解云:姓是共號代表同族,氏是分稱代表同支。春秋時代各國氏族或以官為氏、或以邑為氏、或以謚為氏、或以王父字為氏、或以事為氏等。歷春秋戰國以至秦漢,因封建制度瓦解,貴族不復存在,自是氏不復代表特權,無人不有氏。漢以後,亦無新創之氏,大部分皆因襲自周代各氏,且姓氏之稱亦於此時混而為一。


武王乃周文王姬昌之子姬發,狐氏為武王之子,理應為姬姓。但當時使用姓氏並不嚴謹,狐氏改成簡姓,並非不可能。父子、兄弟不同姓者相當普遍,文王姬昌之長子即姓伯名邑考(死於朝歌城),即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