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地區一如其他台灣社會生活歷史淵源般,早有「基隆張廖簡姓宗親會」的組織,主要參與每年基隆中元普渡活動的輪值運作。三姓宗親也按年於二月初三日齊聚會員大會、選舉理監事等會務幹部,迄今(2009)歷155年之久。
約1970年代以前,基隆張廖簡姓宗親會館僅恭塑「梓潼帝君」神尊供奉。每年農曆二月初三的宗親聚會日亦正是恭祝文昌帝君聖誕之期。
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即蜀七曲山人「張育」者也。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後,會中有平衡之議,乃再恭塑「簡師甫公」、「廖化將軍」兩尊金身與原「梓潼帝君」同祀於「基隆張廖簡宗親會館」。
張姓始祖「張揮」公,傳乃黃帝之第五子。於隨帝戰蚩尤於逐鹿時,因發明弓箭立功而獲「以長弓」賜姓「張」、賜名「揮」,封居河南。
又,商周時期,傳「叔安」受封於「風蓼」國(今河南汝南),賜姓「廖」,是為廖姓始祖。
今會館安奉之三姓尊神,表面上雖已符合「三姓平衡」,然如以「敬祖」的真諦詮釋論之,如何依序安座,則不免有進一步商榷的空間。
「張簡」、「張廖」血親的結合,乃皆始發於閩南1375、1376年代。所以閩南地區早有「張廖簡宗親」的組織與會館宗祠之建立。隨閩南先民渡海移民活動而遍植於台灣的聚落。因是觀之,或皆以全民共祀之神明,如「文昌帝君」、或盡溯賜姓之先祖,如「簡師甫公」者之神祇供奉之,似較無爭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